美國馬薩諸塞州,身穿t恤和短褲的杰克·特謝拉被武裝特工拘留
近日美國司法部宣布,聯邦調查局已逮捕一名泄露美國國防機密情報文件的嫌疑人,21歲的馬薩諸塞州空軍國民警衛隊成員杰克·特謝拉。
此次泄密造成的影響暫時難以估計,但是根據現在已公開的情況來看,泄密內容牽涉范圍相當廣泛,不僅涉及到俄烏沖突中的軍事機密,還有大量關于美國在中東、南美以及亞太地區的絕密信息也被泄露出來。泄密事件中最為敏感的國家機密包括烏克蘭準備春季攻勢的細節,以及美國一直在監視其包括韓國在內的盟友的情報信息。如果這名國民警衛隊成員泄露的絕密信息都是真實的,那么這次泄密的內容涉及之廣很可能超過了棱鏡門。
然而根據美國司法機關和媒體目前披露的信息,這次泄密事件背后的動機相當新奇,是以往泄密事件中所沒有的。
首先,美國司法機關暫時并未發現嫌疑人杰克·特謝拉在泄密事件中接受任何外國情報機構的資助,也沒有發現特謝拉基于政治原因或者報復目的故意泄露機密信息。根據相關媒體的報道,特謝拉將一些機密信息放在了自己擔任博主的封閉式個人社交平臺Discord,而看到這些信息的用戶都是他頻道的訂閱者。特謝拉在這個平臺開了一個關于軍事、槍械和裝備的頻道,是一個標準的軍事武器網紅。作為一名軍事網紅,他在小圈子里公布絕密信息絕對會讓熱愛軍事的軍迷們崇拜不已,這似乎也是他泄密的動機。
作為一名寫了近20年軍事專欄且也經營著個人自媒體賬號的人,我非常清楚這種行為可能帶來的成就感,這無疑是社交媒體崛起后對國家安全的新型挑戰。
這里有必要科普一個行業常識,到底掌握機密的人會基于什么動機,在明知是犯罪的情況下背叛組織泄露機密?
在專業上我們將這種泄密者稱為線人,線人的動機大約有以下幾類:第一類是基于理想或者政治抱負的線人,他們往往是最堅定的臥底,比如冷戰初期潛伏在英國軍情部門的蘇聯“鼴鼠”,有著“劍橋五杰”之稱,他們是基于理想與克格勃合作;第二類則是為了現實經濟利益或者垂涎美色而出賣組織,這類是最常見的叛徒和臥底,也是大部分人能理解的變節動機;第三類則是基于報復或者對組織的失望情緒,比如1954年克格勃的日本站站長尤里·拉斯特沃羅夫就為了報復上級而叛變,他的頂頭上司貝利亞霸占了他的妻子,導致這位蘇聯在亞洲地區的頭號間諜以叛變組織來對抗上級的無恥;第四類則是為炫耀,也就是這次泄密事件中暫時披露的動機。
基于炫耀而泄密的事件過去很少發生,因為保密單位會在招募時把此類人選過濾掉,炫耀型人格的選手很難接觸到機密。然而“9·11”事件后,美國情報界開始了一場情報作業改革,以避免下一次“9·11”事件的發生。美國情報界發現,在“9·11”事件之前,中情局、聯邦調查局,乃至國土安全部都發現了一些大型襲擊的端倪,然而基于各自的保密原則,這些關鍵情報并未被有效共享,以致未能發出足以阻止襲擊的預警。
這其實是情報工作中非常常見的問題,就是信息量大于信息處理能力,導致一些關鍵信息并未及被處理成情報產品提供給決策者。造成這個問題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信息保密范圍太窄,只有少數人能接觸到這些信息,而他們的處理能力非常有限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美國情報界決定建立互聯互通的情報共享平臺,并且啟動了自動化情報分析系統,以加速情報分析流程,避免關鍵性情報得不到及時處理。
開放互通必然會讓更多人獲得閱讀機密情報的權力,而對于可以接觸這些敏感信息的人員資格審核標準也會隨之下降。社交媒體的崛起也讓炫耀這些信息變得更為容易,且更能獲得成就感。過去一個人炫耀自己的工作內容往往只是在餐桌上或者派對中,這些內容可能成為小道消息流傳出去,卻很難追溯傳播的始作俑者是誰。然而社交媒體讓這些小道消息的原始出處很容易被追查,且炫耀內容也往往更為具體,比如網友往往要求提供證據,如果只是隨口說一些沒有根據的話,不僅不會得到網友的崇敬反而可能引發質疑。
當然,上述的推測和描述僅僅基于一個前提,即此事是真的泄密,而不是信息干擾作戰。在秘密行動世界,要掩護一個真相非常困難,所以往往會使用干擾項來讓真相變得撲朔迷離。比如,這次泄密事件到底是真相被公布,還是故意釋放的煙霧,恐怕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有答案,也許永遠都是一個歷史迷案,且永遠存在爭議。